首页 新闻速递 参界关注 图片新闻 视频新闻 人物专访 专家观点 新品推荐 野山参鉴赏 政策解读 企业信息 人参文化 在线投稿
通化县69岁的孙树发参把头的“看家本事”他都知道 

通化县69岁的孙树发参把头的“看家本事”他都知道
作者:admin 日期:2014-8-14 14:27:40 文章来源:互联网

文化的价值性。文化从实质来说是一种价值。我们讲的价值可以从两个方面的理解。一个价值是从功用方面讲的,所谓的价值就是有用。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事物,我们就称之为有价值,反之就没有价值。马克思在《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》和《1858年经济学手稿》当中,他讲到这一点,“所谓价值,就是从事物满足人们需要的这种属性来使用的。”这反映出19世纪人们对价值的使用,主要是从功利性的角度。
 
同时还有第二层的含义,就是文化的意义性,我们所说的价值是有意义。有意义和有用不一样,有用是从实际的功利角度讲的,有意义的东西不一定直接有用。意义是供人们的精神来思考、理解的。有用是指实际的功效。文化是有两重属性,既有有用性,又有有意义性,所以这是文化的一种价值。 摘自《邴正讲演录》
 
“家住莱阳本姓孙,漂洋过海来挖参,路上丢了亲兄弟,沿着蝲蛄河往上寻,三天吃了个蝲蝲蛄,找不到兄弟不甘心。”在通化县湾湾川附近有一个老把头坟和卧牛石,卧牛石上写着这首诗。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,在长白山区采集人参的人都要祭拜老把头。通化县69岁的孙树发老人经过多年整理,终于将老把头的民间故事写成20多万字的《中国人参之路》手稿,当地文体局认为这是一部很珍贵的民俗文化资料,现已准备将其整理的东西申报非遗。
 
老参把头的传说
 
今年69岁的孙树发老人在通化县快大茂镇长大,他的父亲3次闯关东,靠铲磨手艺养家,走南闯北听到过很多传奇故事,他的母亲是远近闻名的“故事篓子”,还会唱民间小曲儿,他在当地文化馆工作时就开始记录整理丰富多彩的长白山民俗故事。
 
近日,记者来到通化县孙树发老人家中,他患有脑血栓,走路需要拄拐前行,尽管如此,他仍坚持在家中整理长白山民俗故事。“我从小就爱听故事,很注意故事的收集。当年在通化县流传老把头坟和卧牛石的故事,大人小孩儿都知道这个故事。”
 
交谈中,老人兴致勃勃地讲起了老把头挖人参的故事:孙良是采参人的老祖宗,很早以前,山东莱阳遭了灾荒,孙良为求生计,辗转来到长白山采人参。后来遇到张禄,二人结拜为兄弟,从棒槌山开始沿着蝲蛄河到长白山里挖人参。俩人合计分头去挖,约定天黑前回来,孙良这天发现了人参,为在天黑前赶回约定地点,没有采挖那棵大人参。孙良回去后见张禄没回来,便到处寻找,找了一山又一山,最后死在蝲蛄河和浑江汇合处。临死前,他咬破手指在卧牛石上写下绝命诗“家住莱阳本姓孙,漂洋过海来挖参,路上丢了亲兄弟,沿着蝲蛄河往上寻,三天吃了个蝲蝲蛄,找不到兄弟不甘心。”孙良死后,他的灵魂还在寻找结义兄弟张禄,从蝲蛄河尽头一直找到棒槌山,历经艰险终于找到了。原来张禄是一个千年人参精,化成人形,寻找长白山的守护神。他见孙良不为猛虎所惧,不为美女所诱,不为财宝所动,采参志坚,对友赤诚,引渡他受皇封,成为长白山的守护神老把头,受到世代采参人的尊崇。至今在通化县湾湾川蝲蛄河旁仍有老把头坟和卧牛石。
 
参把头挖人参讲究多
 
孙树发称,挖人参的讲究很多,如果在大山里发现人参,喊山的人会大声喊“棒槌”,接山的人会喊“几品叶”;喊山的回应“x品叶”,人参论品,品越大越值钱(人参的品是指有几个掌状复叶)。
 
挖人参时讲究更多,放山的所有工具都必须带有“棒槌”俩字。挖人参者用棒槌扦子将土松开,将人参须子挑出来,用棒槌斧子将碍事的树根子砍断,不能碰断人参须子。人参挖出来后必须打“棒槌包子”,就是割一块椴树皮,用原地的土将人参包上,再用青苔盖上,然后用树皮包上,如有人参籽,必须将籽露在外面。
 
“百年前通化县湾湾川附近就有老把头坟,还有老把头庙和老把头桥,现如今孙良墓已经重修,每年老把头节都有人前去祭祀,从未间断过。当年老把头传说影响很大,所有放山人都按照老把头传说的规矩行事,看到人参都得喊山、接山,一直沿袭至今,放山人必须按照规矩去办。”孙树发说。
 
孙树发老人经过多年整理,写出20多万字的《中国人参之路》一书手稿,“这里记录的相当全,我从小就收集老百姓讲的老把头故事,都是口传心授的东西。”孙树发说。
 
大车店里听的故事
 
孙树发告诉记者,他父亲是铲磨的民间手艺人,过去各家各户都有石磨,他走南闯北给别人家铲磨,好多民间传说都听到过。“他回到家中就讲给我听,那时候我可爱听了,我记性好,父亲说一遍就能记住,长白山狩猎故事、长白山民俗百怪我都记得住,现在我都整理出书了。”
 
“我母亲当年是远近闻名的故事篓子,我曾经记录整理了母亲讲的民间故事有数百个,现在手稿仍然保存着。”孙树发说。
 
当年,通化县有三个大车店,孙树发的干爷爷就是其中一个大车店的老板。“他家里打尖住店的人特别多,来的人吃完饭就坐在大通铺上讲故事,那时候我不到9岁,常跑到大车店里听。”除此之外,王家店和范家店两家大车店也是孙树发老人儿时常去听故事的地方。
 
跟着乞讨者学“数来宝”
 
孙树发老人称,他从年轻时就开始收集整理长白山民俗文化的资料,现已整理出《满族民间原始祭祀》、《大泉源酒的传说》、《满族萨满祭祀》、《山神爷老把头的传说》、《人参名字的传说》、《人参搬家的故事》等22部书的手稿。
 
这些都是存留在民间的宝贵文化,他担心有些会消亡,不能传承下去,所以精心整理。“我当年曾跟着讨饭人后面听他们唱数来宝,各种唱法都有,那时乞讨的可多了,没有绝活要不来饭和钱,所以会要饭的就唱数来宝,我就跟着他们跑,听完就学着唱,记在心里,我现在已经整理出一本《乞讨谣》。”
 
随后,孙树发老人拿出他整理的手稿,给记者朗朗上口地读了一段在向粮行乞讨的数来宝。“说卖粮,咱卖粮;人是铁来饭是钢,一顿不吃饿得慌,两顿不吃软丢当,三顿不吃上不了炕,四顿不吃难开腔,一天两天能活命,三天五天见了阎王……”
 
孙树发的老伴告诉记者,她一直给老伴儿当“秘书”,因为孙树发不会用电脑,身体还不好,所有的稿件都是手写稿。她就拿着手写稿去打字社去打印,然后再复印几份,回到家里再装订手稿,这些年一直跟着老伴儿忙活。
 
22部手稿待出版
 
孙树发认为,他整理留存的不仅是民俗文化,而是非常宝贵的东西,目前已出版了《关东山艺匠民俗风情》、《北方民族狩猎风情》、《长白山民俗百怪》、《狩猎风俗》等6本书。20多万字的《中国人参之路》手稿已整理完毕,还有20多部整理好的民俗文化的书待出版,他身体状况不好,他想抓紧抢救这部分即将消亡的民俗文化,希望有人能与他共同合作早日出书。
 
通化县文体局文化馆馆长徐晓霞告诉记者,孙树发是他们单位退休的职工,在职时一直潜心研究民俗文化,整理了很多有价值的民间故事和民俗文化资料。
 
目前,通化县文体局对孙树发老人整理出的手稿特别重视,认为这是一部珍贵的民俗文化资料,现已着手工作,准备将孙树发老人及整理的东西申报非遗。
 
来源:城市晚报


扫描二维码分到朋友圈生成二维码
如果二维码不显示,点击生成。

版权所有 人参新闻网 地址:吉林省长春市亚泰大街与自由大路交汇五环国际大厦1408室 邮箱:web@sok.com.cn
Powered by VIPCMS.Net 
Powered by VIPCMS.Net